时代变了!乒坛身兼三项越来越困难,未来“三冠王”或将越来越少

2025-07-02 11:30

关注乒坛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运动员身兼多项、而且都能取得好成绩,但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而那些风光无限的“三冠王”(注:本文不讨论团体项目的兼项,因为各大赛团体、单项分开已经成为常态)也可能越来越少,尤其是洛杉矶奥运周期更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现行器材、打法体系对运动员的体能与精力要求越来越高,身兼三项太累了。

自国际乒联小球改大球、有机胶水改无机胶水以来,类似马琳等前三板型选手就遭到了重大打击,后来又将赛璐珞球改新塑料球,这就导致乒乓球运动对运动员自身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打法也逐渐趋同于横拍两面反胶相持。

与以上趋势相对应的变化有两点:

第一,是许多协会的主力层年轻化情况越来越明显,低龄高手变得越来越多,新老交替的进程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第二,是运动员的“中年危机”相对更早到来,伤病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其职业规划。

其实当下乒坛的许多比赛的赛程是不如过去紧凑的,比如世乒赛曾经是团体、单项全部开打,而且时间上没有错开,身兼四项的运动员也有很多。再比如奥运会曾经也是单打、双打高度重叠,改赛制后团体赛与单项赛是完全隔开的。

即便后来奥运会加入了混双,它与单打之间也只有极小部分在同一天开打,比如去年巴黎奥运会就是混双决赛打完后的次日才进行单打第二轮比赛,但器材与打法体系的变化使得现在的运动员比过去更加劳累,这就容易导致大家在身兼多项时出现体能不足的情况。

其次,洛杉矶奥运会补齐三项双打金牌,必将使兼项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幅度提升。

众所周知,乒乓球是一项非常精细的运动,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尽管双打的要求与单打有许多重叠部分,但也有完全不同之处(比如一人一板、重复落点等),此外也非常考验搭档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双打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专门投入一部分精力进行备战,而如果身兼两项双打的话还需要和两位不同的搭档进行磨合,如果某一项对手不重视的话还好,或许不用百分百投入精力就能应付,问题是现在所有双打项目都进入了奥运会,这就很麻烦了。

以混双为例,过去在乒坛属于最边缘的项目,外协会不是很重视,结果导致这个项目近乎被中国队独霸,曾经在世乒赛上包揽四强、甚至是八强,按照蔡振华当年的说法,国乒曾经在混双项目上“全都是乱配”,结果还是能夺冠,所以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养狼”计划主动让出机会给对手。

然而当奥运会增设乒乓球混双金牌后,情况马上发生变化,外协会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国乒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第一次在东京还没拿到冠军,由此可见奥运会对双打项目的激励效果:人家不是真的不行,如果认真准备的话也足以给国乒制造相当大的威胁。

如前所说,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将首次集齐乒乓球的三个双打比赛项目(男双、女双、混双),而金牌总数也会增加至六枚(外加混合团体、男单、女单),但却没有新增参赛的总人数,那就意味着兼项不可避免。

对国乒而言,奥运会的目标肯定是要冲击所有冠军,但对于外协会的运动员来说,在长期被中国队压制的情况下,他们想要将个人单打实力练到超越国乒选手的地步依旧比较困难,但如果着重准备某项双打可能会更容易实现突破,类似的道路其实我们中国队也曾经走过,并不稀奇。

目前看来,新周期身兼两项不可避免,但身兼三项已经不太合理。

如前所说,洛杉矶奥运会“增项不增人”,对于实力较强的队伍而言,主力身兼两项几乎已经不可避免,但身兼三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团队来说均非易事:

对运动员来说,身兼三项将极大分散自己的精力,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就协会而言,将比赛任务过分集中于一人反而会加大输球的风险,也不利于梯队建设与培养。

那么大家对这个话题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写出自己的观点吧!